
内容提要:
再制造产业,一方面是“十四五”期间汽车后市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朝阳产业,另一方面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相较于国外再制造技术已相当成熟,市场占比和社会认可度也较大,中国再制造产业近年来才真正走向“台前”。在此背景下,逐步发展中的再制造业与保险业寻求合作共赢的同时,如何“叫好又叫座”势必成为“保险+再制造”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核心。
虽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未来可期,但中国银保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认为,“保险+再制造”还需迈过“三个门槛”。一是突破消费者认知关。从目前中国市场情形来看,政策对汽车再制造零部件的推动是非常积极的,然而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度还很低。二是需要达成业内、业外的共识,能够在监管部门的领导下,齐头并进、共同行动。三是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充分用好、用足现有技术,保证产品质量。
上海市经信委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副处长张敏表示,目前再制造产业主要的瓶颈障碍为:旧件进口受限,制约高端再制造发展;再制造旧件无发票抵扣造成企业税收成本高;再制造产品尚未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再制造产业的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再制造旧件回收逆向物流体系尚未建立。
说得好也要做得好
虽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还是新生事物,但与传统制造相比具有节能、节材的特点,属于绿色制造范畴,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以车门为例,去年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回收理赔更换车门约8万件,按照公司2.5%的保险市场回收占有率推算,整个市场保险事故理赔总计需更换车门约350万件。而使用一件再制造车门,与使用新品相比可减少约47kg的碳排放。如果50%的车门使用再制造件,每年可以减排8.2万吨,节约钢材3.5万吨。”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陈文康介绍。
这些数字说明“保险+再制造”能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巨大力量。
但说得好更要做得好。面对目前汽车零部件存在的问题,陈文康建议,首先,探索建立“保险绿色责任延伸”机制,进一步推进并规范损余旧件的回收和再利用。其次,规范回收,同时建立机制引导。一个是“事前机制”,即通过设计附加条款,针对低碳或者使用再制造件实行费率优惠。另一个是“事后机制”,即理赔时使用再制造,那么第二年保险费率不涨,或者提供“绿色折扣”,鼓励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件。最后,政策扶持。通过探索保险行业实行碳积分机制,或者置换税收优惠、业务优先、评优先进等,让保险理赔和再制造能够更加紧密结合。
“随着政策环境、市场机制、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旧件回收体系和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的全面畅通,将促进再制造行业规模化发展,消费者、再制造企业、保险企业和全社会既是再制造产业重要的推动者,也将成为最终最大的受益者。”谢建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