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数据治理已进入数据资产运营管理阶段,对金融数据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新的挑战。健全金融数据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效率、安全和融合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数据的依法治理、科学治理和协同共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在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要素峰会上表示。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8.72亿次,占整体网民数据的86.3%。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数字信息是数字金融产业发展的基础元素,此类数据包含大量用户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等敏感信息,数字金融业务进一步加快了金融数据产生的积累,但金融数据安全仍存在一系列潜在风险,金融机构应在进行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面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依靠安全和管理技术降低各类风险。
法律约束
当下金融数据滥用存在潜在风险。目前,在保障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方面,我国已出台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中国人民银行也已经发布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金融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分级指南》等多项标准,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也已经在金融场景中有所应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8月1日也已正式实施,对反垄断领域的合规和执法都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例如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资本优势以及平台规则等从事本法禁止的垄断行为”。
“金融科技有三大要素——数据、算法和算力。金融科技、金融产生有很多数据,我们怎么把这些数据用好,从中挖掘出有用的价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了数据,我们还要有算法,再者就是要有算力。算力是新的生产力,也是金融科技的生产力。举个例子,比如隐私计算用在金融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在保护大家隐私的同时,又有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这三个要素我们都要加强。”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表示。
融入实体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数字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主任王汝芳指出,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和精准服务成为现实,也更呈现向全景化、生态化和优良化发展态势,推进金融服务的效率公平更加统一。“全景化服务是服务延伸至有效金融场景、产业生态构建和完善需求;优良化指金融科技根据实时多维数据以降低不良率,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推进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日前,在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上,王汝芳表示,专家委员会要进一步整合金融科技领域专家学者和各位企业家的创新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推进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助力金融科技完善全场景化的服务能力,将金融服务融入各类常见的场景中,以场景向客户提供触手可及和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二是助力构建生态圈金融以提升产业生态服务能力,金融科技顺应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和中和不同产业生态特点为生态圈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力求把单个企业面临的风险控制到最低并提升资源配置效力,有效推进产业发展。
金融创新与安全发展
在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驱动未来产业论坛上,瑞莱智慧合伙人、高级副总裁朱萌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等发布,构建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规范已迎来关键窗口期,“安全可控”成为亟待补全的基础能力,包括解决数据强依赖带来的隐私泄露等隐患,提升算法的可靠性,保证系统在有意攻击情况下依然稳定运行以及深度合成技术应用的合规可控等。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金融信息化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钟表示,“元宇宙和web3.0我们也在跟踪,一旦数据的价值和整个空间里演化的方式不同之后,将带来很多新金融的挑战。这里面的价值储存、交易、传导,用什么来表达,都是问题。”陈钟指出,没有明确态度的时候,“踩油门”和“踩刹车”都要准备好。
“区块链和隐私计算实际上是在构建二十一世纪的金融,就像互联网改变了零售业,不仅仅是赋能或者服务于零售业,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零售业的产业格局。区块链和隐私计算会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金融格局,可能二十年以后很多传统的金融机构不存在,就像数码相机出来以后胶卷就不存在了。所以区块链、隐私计算可能会真正改变未来的金融产业格局。”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实验室主任莫晓康表示,“所以金融科技也许会创造一种新的金融科技。过去的金融科技是服务于产业,但是新型的金融科技不但服务于产业,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从而创造出新的产业。”(记者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