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12月26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闭幕当日,市民在安徽园观赏戏曲表演。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12月26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圆满闭幕。据统计
12月26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闭幕当日,市民在安徽园观赏戏曲表演。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12月26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圆满闭幕。据统计,自开幕3个月来,合肥园博园累计接待服务游客632万人次、单日最高40万人次,平均每天约6.8万人次,创历届园博会新高。其中,省外游客超120万人次,占比近20%。
“生态优先,百姓园博。”展会虽然闭幕,但精彩仍在继续。
催生城市文旅新风景
园聚合肥,博览天下。园博会所在的世界级城市公园——合肥骆岗公园,让合肥打开了新的窗口。
就在前几天,一场大雪让合肥园博园披上了一层银装。站在南大门,登高远眺,只见整个园博园已成为一幅泼墨山水画。
严寒并未阻挡游客兴致,人在画中游。摄影爱好者纷纷拿出相机和无人机,定格合肥难得的园中雪景。
“园博园开园以来,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已成为合肥园博园的‘秀场’。”合肥园博办规划设计部部长赵晓利介绍,国庆节当天,合肥园博园更是创下了单日游客量40万人次的纪录,上榜国庆假期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TOP20。人气爆棚的合肥园博园,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文旅品牌。
“生态优先,百姓园博。”借园博会举办之机,合肥市用“老机场”建设“新园博”,让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梦想大草坪”、带有城市记忆的老航站楼、造型奇特灯光酷炫的“大蘑菇”全向信标台等诸多网红打卡点,成为合肥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经过3年多的精心筹备,占地3.23平方公里的园博园顺利建成。在3个月的展期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展园、美食荟萃的园博小镇、活动不断的百姓舞台,为市民游客奉献了一场喜庆、节俭、安全的园博盛会。
“融合的业态,让每个走进园博园的人,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专属的体验。”园博园运营单位、合肥滨湖科学城城市空间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沈强说。
拓展城市建设新空间
合肥园博园距离老城区7.5公里,距离巢湖6公里。“选址在骆岗机场,合肥市将最好的资源留给百姓,是名副其实的城中园博。”合肥市政府一位副秘书长表示。
通过更具国际视野、更高标准、更加科学的规划和建设,骆岗机场迎来“重生”,为合肥老城和新城之间更高质量的“融合”架起了一道“金桥梁”,也为合肥下一步城市功能升级、产业空间拓展埋下“伏笔”。
生态优先。建设中,合肥遵循特色保护、有机更新的基本原则,统筹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业态发展与城市园林绿化相融合,坚决不搞大拆大建,实施“老机场建新园博”,一体统筹“城、湖、园”,以园博园为核心节点串联全市景区景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塑造文旅品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将生态福祉惠及全城百姓,实现了“办好一次会,扮靓一座城”的目标。
功能融合。“骆岗机场航站楼在展期改造为城市建设馆,全面展示合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后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继续使用。”参与合肥园博园规划建设的一位工程师介绍,合肥园博园建设落实城市更新战略,与未来城市片区的功能定位充分融合,总体形成“‘三区一馆’+城市展园”的空间格局以及展期城市园博、展后百姓公园的功能定位,保证实现城市生态功能、园博展览功能、片区服务功能。
园博会作为展会虽告一段落,但一个以低空经济、场景对接、产业对接为内涵的产业新平台正在隆起。
提升城市品质新高度
实现“生态优先,百姓园博”,首要是提升人文品质,让城市越来越温暖。
隆冬时节,合肥最低气温降到了冰点以下。12月23日至24日,园博园举办老乡鸡第八届鸡汤节,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鸡汤让人倍感温暖。
在“城市最好位置”建设园博园,把“城市最美空间”留给老百姓,首次实现全园无围墙、全开放、不收费。本届园博会“生态优先、百姓园博”8个字的定位和实践,是合肥遵循人民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开幕3个月以来,依托“三区一馆”、38个城市展园等,组织了1500余场文艺演出活动,百家美食吃在园博、百名达人演在园博、百场赛事办在园博、百项非遗展在园博、百种高科技用在园博等“五百”系列活动,不断刷新园博人气纪录。
随着园博园建设不断推进,合肥充分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三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科技优势,吸收现代园林艺术精华,融合徽派建筑等地域文化要素,综合运用智能语音、量子科技、无人驾驶等现代科技手段,让科技融入园博,努力营造高品位、智慧化绿色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