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年近八旬,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每天依然忙碌着。“和你们聊完,下午我还要为来研学的游客宣讲,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在采访中,严金昌口齿清晰,思维缜密。
44年前,他与村里17位乡亲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摁下红手印,实施“大包干”,中国农村改革从此拉开序幕。2016年4月25日,在小岗村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严金昌整理自家农家乐的货架(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如今的小岗村,村容干净整洁,乡村产业兴旺,不少乡亲们流转了土地、开起了农家乐,收入有了保障。而它所处的滁州市也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指引下,以持续的改革精神锐意进取,地区生产总值近十年间连跨1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三个台阶。
今天,这座曾因欧阳修《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的城市,不仅有“山水之乐”,更有“产业之乐”,成为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由“分”到“合”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再探发展新招
8月中旬,虽已立秋,但小岗村依旧炎热。记者见到60岁的程夕兵时,他正满头大汗在田里忙着浇灌,脸庞晒得黝黑。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总书记的这番话,让以种地为生的程夕兵备受鼓舞,干劲十足。
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在查看小麦长势,今年他家小麦获得大丰收(央广网发陈华斌摄)
多年以来,部分农民承包地块由于历史原因四周界限模糊,权益归属不清,困扰现代农业发展。“没开展土地经营权确权之前,我家只有37亩土地。因为地少,再怎么折腾,每年也只有几万块的收入。”程夕兵告诉记者,转机来自于2015年7月,小岗村在全省率先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让程夕兵在土地上有了“大胆闯、大胆试”的空间。“最初家里人并不看好,但是我坚持住了。随着这几年收入稳定提高,现在他们也开始支持我扩大规模。”
现在,程夕兵经营的土地流转面积已达近700亩。在他的仓库里,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一应俱全,种植机械化率几近百分之百。今年夏天,程夕兵家的小麦获得大丰收,产量和单价都是历年来最高,仅这一季小麦纯利润就有十几万元。
当年为了“吃饱饭”,“大包干”将小岗村的土地由“合”到“分”,现在将“小田”合成“大田”,让机械化操作、打造高标准农田有了“用武之地”。多年一直关注改革的严金昌认为,这“分分合合”正是改革一直在路上的生动体现。
近十年来,滁州以抓小岗而促全市,探索出众多特色鲜明的“滁州经验”、全国亮点。2015年5月,滁州天长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170个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对集体资产实现“既监督、又当家、还分红”;2016年8月,滁州定远县成为第二批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县;2021年,滁州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和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改革盘活土地资源、培育乡村人才、吸引资本下乡。
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丰收景象(央广网发计成军摄)
不断推进的农村改革,为滁州乡村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底,小岗村田园综合体高标准农田项目开工,这是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高标准农田的规模化种植,小岗村建成全国唯一坐落在村级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核心区规划面积4.2万亩,按照田园综合体、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现代园艺产业园、循环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一体四园”功能布局。目前园区已吸引一大批粮食深加工企业入驻,不少食品的高端系列产品在小岗村研发和生产,并先后建立国家面制品研发技术中心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众创空间和孵化器5个。
小岗村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食品企业的无菌生产线(央广网发陈华斌摄)
今年上半年,又有12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重点项目在小岗村集中开工,总投资35亿元,涵盖智慧农业、健康食品、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
以“百亿小岗”为“龙头”,滁州正加速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布局,目前已经引进项目129个,总投资规模821.17亿元,投资额居安徽省第2位,八宝粥、小面包这些为人熟知的休闲食品,如今已经贴上“滁州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