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厂房改造、团队组建、研发投入......这些难题一度阻碍了万宇科技发展的脚步,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后,立即为其申请了4500万元的授信额度,长期持续
厂房改造、团队组建、研发投入......这些难题一度阻碍了万宇科技发展的脚步,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后,立即为其申请了4500万元的授信额度,长期持续性的贷款不仅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更实现了银企双向发展。近年来,安徽一直致力于推动金融改革,以“活水”般的金融支持,为民营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日,记者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获悉,去年前11个月,安徽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62%,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连续12个月位居全国第一。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安徽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更反映出“围绕市场主体实施宏观政策、实行精准调控”的鲜明导向。
精准融资满足企业需求
合肥启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研发投入大、资金需求强烈,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安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的“共同成长计划”下,该公司与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银行为公司发放了100万元纯信用贷款,并与公司约定未来认股优先权利。
当前安徽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流程再造、优化服务等方式,将更多的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项目的中长期金融支持。
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我省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加贷款额度、扩大债权融资、发展创新金融等多项普惠性金融支持措施,这些举措使得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扶持高科技企业
“创新成本高、投入大,客户需求不同,订单回款时间长”“作为轻资产公司,可抵押物少、贷款难,希望有更多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在采访中,不少科技型企业向记者反映,较长的回款时间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加上科创公司大多“轻资产”,很难获得贷款。
为推动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安徽在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革新传统信贷理念和模式,鼓励银企双方开展中长期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战略合作。该计划自去年6月底实施以来,已授信878.96亿元、发放贷款491.6亿元。
此外,安徽各银行纷纷创新产品加大布局,打通企业融资堵点,更好满足科技主体融资需求。如安徽中行在全省建成7家科技金融特色网点,并与科大硅谷、合肥市创新投等创新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为科技创新领域持续注入金融动能。
强健实体经济“筋骨”
现有厂房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投资资金量较大、企业面临流动资金紧张,这些问题一度让合肥柏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法人洪斌感到头疼,公司是一家从事橱柜、板式家具系列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小微企业,由于资金的限制一直难以扩大产能。
在人民银行对辖内小微企业开展融资需求调查时了解到企业的情况后,指导肥西农商银行上门服务,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精准对接,不仅很快发放了950万元的贷款,而且贷款利率下调,帮助企业每年节约资金成本6.08万元。
截至去年11月末,安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883.13亿元,同比增长52.8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594.00亿元,同比增长27%。这些数据折射出安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实体经济。
据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刘连刚介绍,下一步,全省金融系统将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坚持股债并举,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断优化金融生态,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向民营企业,助力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蒋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