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9月30日,合肥产投和工银资本、合肥工行联合签署股权投资基金战略合作协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9月30日,合肥产投和工银资本、合肥工行联合签署股权投资基金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中部及长三角地区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正式启动。此次意向基金规模为100亿元,将重点投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重点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长张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副局长施其武,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副局长蒋诚,中共安徽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协调二处处长胡锦山,合肥产投董事长江鑫,工银投资副总裁兼工银资本董事长陆胜东,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长郑东林、高智钢共同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仪式。
科技出题 金融作答 传递赋能企业向“新”发展
据了解,9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做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合肥市成为首批扩大试点的18家城市之一。作为全国四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五家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科技创新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一直以来,工银资本、合肥工行与合肥产投在债转股领域有着良好合作基础,并积极谋划在股权投资领域进一步合作,丰富科技金融供给侧改革,积极创新完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发挥各自在基金管理、投融资运作、产业引导、项目培育、各类资源对接、投贷联动等方面优势,加快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落地。未来,三方将坚定不移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推动AIC股权投资基金聚焦合肥市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更好服务合肥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强联手 精准发力 多元化服务支持产业发展
合肥产投作为合肥市产业投融资和创新推进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发挥了国有资本的融资服务功能、产业配套功能、资金导向功能,运用基金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手段,持续壮大实体经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组建方面,运营管理了合肥市投促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服务各县区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投系”基金群;运营管理安徽省新材料、生命健康、空天信息、种子基金二期等四支省级母基金的管理机构。目前已设立自主管理型基金超50只,实缴规模超350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超1000家,取得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战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双赢成果。产业推进方面,参与投建长鑫项目、中国声谷项目、中科离子装备公司、聚变新能等,合力打造合肥创新院、合工大智能院等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工银资本作为工商银行旗下的基金管理人,依托工银集团广泛的金融资源,服务于国有企业、战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近年来,工银资本与中国诚通、中国航天、中国三峡、国家电投、中国华能、中国中车、中国交建等央企产业龙头和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投资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股权投资基金战略合作,形成“产业+金融”、全面赋能标的企业的股权投资模式。截至目前,工银资本参与设立管理的基金超60只,累计认缴规模超2000亿元人民币,积极发挥国有金融投资机构担当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压舱石作用。
安徽工行既是助力安徽打造创新“金色名片”的“金融头雁”,也是系统内第一梯队科技金融“创新引领行”,始终聚焦安徽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长,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贷+债+股+代+租+顾”六位一体综合化服务,支持科技创新质效在同业中形成示范引领。特别是系统内首批成立科技金融中心,以“科技-产业-金融”“科大-科大硅谷-科学岛”两个“铁三角”为支撑,促成工总行与合肥国家实验室、中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对近百家高能级创新平台、科研机构和高校、超万户科技企业和众多科技人才的服务全覆盖,“共同成长计划”签约客户超2000户、贷款金额超300亿均市场领先,科技贷款连续三年增速近40%。同时,联动工银投资等集团子公司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先后承销产投、兴泰美元债项目,牵头组建合肥新美LGC跨境并购银团贷款,独家承贷海森生物跨境并购项目,投放晶合集成、阳光新能源IPO股权融资等多个标志性项目,充分展现了投行创新的大行形象。安徽工行始终把合肥作为省内投融资最重要的阵地,紧扣合肥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围绕合肥市打造的“6+5+X”产业集群体系,坚持投贷联动、以投补贷,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近三年引入各方资源在肥累计投资金额达210亿元。(来源:工行合肥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