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7月1日至3日,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运河文化带思政价值挖掘与教育实践”团队,奔赴淮北、扬州两地运河文化场馆,开展“流淌的思政课堂”——皖北、扬州运河文化思政价值挖掘与教育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运河文化思政价值,7月1日至3日,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运河文化带思政价值挖掘与教育实践”团队,奔赴淮北、扬州两地运河文化场馆,开展“流淌的思政课堂”——皖北、扬州运河文化思政价值挖掘与教育实践活动,以实地调研为笔,书写运河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青春答卷。
(图为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讲解员向团队成员讲解运河柳孜段历史 吴浩然 摄)
出发前,团队聚焦“运河思政”目标,从理论积淀、资源整合、实践筹备多维度发力。团队成员系统研读《中国大运河史》等著作,梳理皖北运河文化脉络;剖析扬州运河相关思政课教学案例,提炼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沟通,敲定调研通道与讲解;制定安全预案、备齐实践物资、设计调研工具、为实践筑牢基础。
7月1日下午,团队赴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深入考察并了解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以及创新型转化面临的困境。在本次参观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运河文化是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
(图为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讲解员向团队成员讲解大运河渊源 吴浩然 摄)
在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漕运话兴衰”展区,团队深刻理解了漕运发展与王朝兴衰的紧密关联。运河不仅是输送维系王朝运转的粮食(漕粮)的根基,更在承载物资传输的同时孕育了沿岸市井繁华,沟通了南北交流。跟随讲解员从历史源头出发,团队在第二部分“水运连国运”中获得了更深领悟:运河绝非单纯水道,实为中央政权整合南北、巩固统一、维系帝国运转的命脉。漕粮北运支撑王朝生存,政令南达确保国家意志贯通。其兴衰起伏直观印证了“运河通,则天下安;运河废,则天下困”的历史规律,一条水道的命运深刻牵动着国家治乱与民生福祉,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鲜活镜鉴。
(图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讲解员为团队成员介绍运河古沉船 吴浩然 摄)
7月3日,团队抵达扬州,参访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治理成就墙”清晰展现从建国清淤、改革开放航运升级到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程,彰显了一代代共产党人谋幸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运河的“新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通过巨型浮雕与古沉船,诉说着运河对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关键作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则运用5G+VR技术重现隋唐漕运场景,让“漕工号子”中的团结奋斗精神可感可知。
(图为“大运河文化带思政价值挖掘与教育实践”团队在淮北柳孜运河博物馆大厅留念合影 )
暑期实践不仅是“看”与“听”,更在于“思”与“行”。“思政课的最终落脚点是‘实践’。”带队老师总结道,“大运河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知行合一’的担当。从保护一条河,到守护一座城,再到建设一个国家,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此次实践,是淮北师范大学探索“文化+思政”育人的生动实践。从淮北柳孜的乡土记忆,到扬州运河的科技呈现,团队提炼出集体主义、开放包容等思政元素,初步构建“遗址考察—元素提炼—课堂转化”路径。后续,团队将完成《皖北运河文化思政价值挖掘报告》,打造包含短视频、虚拟展馆等形式的线上思政资源库,让运河文化真正成为“行走的思政课”,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文化活力,以青春之力讲好运河思政故事,让千年文脉滋养时代新人成长。(图片:吴浩然 通讯员:韩星 易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