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为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淮文脉·思政燎原”黄梅夏韵分队一行十人,于6月27日至7月1日
为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淮文脉·思政燎原”黄梅夏韵分队一行十人,于6月27日至7月1日深入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发源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非遗+思政”为核心主题,旨在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6月27日,团队抵达安庆市。当天下午,范雨晴、潘思涵、叶子、王桢四位队员先行前往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大剧院,观看黄梅戏《延年和乔年》。成员们跟随着舞台上陈延年、陈乔年从求学到赴义的革命轨迹,在黄梅戏婉转旋律与演员生动演绎中深切体悟到了革命先辈的信仰力量与家国担当。同时,剧院内观众的感动与叫好声,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思政赋能艺术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更加坚定了探索“非遗+思政”实践路径的决心。
(黄梅戏《延年和乔年》剧照 潘思涵 摄)
6月28日至29日,团队成员们首先一同参观了安庆博物馆。博物馆三层主题叙事空间中,黄梅戏展厅最令队员们动容。展厅以“红色戏曲”为主线,既回溯了黄梅戏在革命年代的宣传功能,又通过《邓稼先》等新创剧目赋予红色精神当代的生命力,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安庆黄梅戏中流淌的红色血脉。
(图2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安庆博物馆 潘思涵 摄)
离开博物馆后,团队兵分三路:李述青、潘思涵、鱼启睿前往菱湖公园,通过问卷调查与街头采访收集市民对黄梅戏的认知情况;杨光远、范雨晴、叶子、汪周潼走进“小辞店”黄梅戏主题咖啡馆,探寻非遗与现代生活场景融合的新范式;黎天磊、王启航、王桢则返回住处,梳理资料并总结当日见闻。
(图3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小辞店咖啡馆 范雨晴 摄)
6月30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进行黄梅戏“非遗+思政”发展路径探索交流。在校园中,队员们借助现有器材、研读相关资料、亲身参与黄梅戏剧目片段排练,同时广泛开展了线下调研,与该学院师生开展了深入交流,对安庆师范大学推动黄梅戏现代化、思政化、潮流化所做的贡献有了深入了解,收获颇丰。
(图4 图为团队成员在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交流 李述青 摄)
7月1日,队员们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实践心得与切身体会,结合自身所思所感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将实践内容转化为书面成果。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着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致力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活动尾声,队员们一致表示,将汲取此次实践活动的精神养分,把此行所见所闻、所学所悟融入后续实践,持续深化“非遗+思政”实践路径发展建设,积极宣传推广黄梅戏非遗文化及其蕴含的思政价值,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黎天磊 杨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