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7月3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携手三乡人,共绘新乡愁” 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开启了为期 5天的实践调研。
“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其中徽墨尤为著名。徽墨制作技艺也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在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讲解员目光灼灼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起绩溪的非遗文化,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小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7月3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携手三乡人,共绘新乡愁” 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开启了为期 5天的实践调研。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对话非遗传承人、参与徽墨制作等方式,系统调研了绩溪徽墨文化的保护现状,期望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图为实践团聆听讲解员讲解 毛艺摄)
“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徽文化的保护,在展厅内,除了实物和文字展板的介绍外,还有非遗数字化影像,全方位展示绩溪非遗。”讲解员热情地介绍道。展柜中的墨锭图案各异,构思巧妙,每一锭墨都精致无比,而旁边的数字影像则动态地展示了徽墨的制作流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非遗宣传片 毛艺摄)
为了近距离感受徽墨的魅力,实践团还来到了上庄胡开文墨厂,见到了徽墨第八代传承人胡嘉明老先生。跟随胡嘉明老先生的脚步,实践团成员走进了制墨间,并亲身体验古法徽墨制作中的锤打、塑形、入模、修边、描金等步骤。沉重的铁锤落下,墨团仅微微变形,看似简单的动作,只有亲身体验方知其中艰辛。胡嘉明先生道:“徽墨制作打不得半点折扣,一锭徽墨的产生要经过上千次的锤打,因此又称‘千锤百炼’”。 从点烟到描金,每一步皆倾注匠心,才成就了徽墨一点如漆、入纸不晕的特点,恰似人生,只有历经风雨,方能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体验徽墨制作 毛艺摄)
谈及徽墨的传承与发展,胡嘉明老先生表示科技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墨厂在坚守古法制墨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寻求突破。目前墨厂正在通过网络直播进行销售和宣传,同时在政府支持下开展徽墨研学,积极搭建年轻人与徽墨文化对话的桥梁。
(图为实践团进行徽墨研学 王雪婷摄)
实践团成员杨婧坚定地说:“青年当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我会带着实践中的感悟与热爱,号召更多同辈人,主动将智慧和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让徽墨这样的古老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文:杨婧 赵野 王心怡 指导教师:姚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