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2025年7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巢湖学院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服务团在指导教师郝江锋、冀祥麟的指导下,来到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黎明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巢湖学院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服务团在指导教师郝江锋、冀祥麟的指导下,来到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黎明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前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实践团队为乡村儿童定制“智育+美育+德育”的多元成长方案,将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与环保实践等特色课程融入课堂,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教育振兴的青春答卷。
智趣相融,学业赋能成长
梅渚镇暑托班设在黎明村村民委员会,紧扣“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育方针,为孩子们定制多元学习“套餐”:数学思维探索环节,借数字推理的奇妙路径锻炼逻辑思维,孩子们围坐一处,遇难题时相互探身示意、俯身比对,掌握快的主动执笔推演,直到同伴豁然动笔;英语趣味课堂化身“语言魔法场”,情景对话与单词接龙营造沉浸式氛围,演示刚毕,孩子们便组队持卡片投入互动,语调清亮,接龙时应声站起、发音洪亮,偶有卡壳便有轻拍与口型提示,诵读与欢笑交织成趣。
(图为队长杨雯雯与学生讨论数字推理知识 王蓉蓉 供图)
艺趣启智,绘就多彩童年
“创意+工厂”同步开启,实践团队带着彩纸、黏土、荧光棒等“灵感原料”就位。从折出灵动纸飞机,到捏出憨态小动物,再到用荧光棒做出多彩手环,孩子们用想象当“魔法棒”,把平凡材料雕琢成专属创意宝藏。一件件手工成果,既是创意的展现,也是自信心与动手能力的成长见证。
(图为教育服务关爱服务团暑期合影 王瑞 供图)
果扇纳吉,古韵今承匠心
“水果小扇子”非遗手作体验课上。成员们借宋代《槐荫消夏图》牵出团扇“以扇喻节”的千年礼俗,解出桃(寿)、石榴(福)、荔枝(吉)等传统果纹祥瑞密码。孩子们手持彩纸,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先精心勾勒出夏日水果的轮廓,西瓜的圆润、葡萄的串珠形态跃然纸上;再以缤纷彩墨细致填色,西瓜的红瓤黑籽透着清凉,葡萄的紫晶光泽仿佛要滴落。待画作完成,灵巧地沿边线裁剪,将彩纸塑成扇面形状。传统纹样的灵韵与现代创意的活力在方寸之间交融碰撞,青少年们沉浸于勾勒填色、剪裁塑形的过程中,不仅传承了"应时而作,匠心独运"的工艺智慧,更在扇动清风时,感受着中华传统美学与夏日生活的美好共鸣。
(图为“水果小扇子”作品展示 陈雅慧 供图 )
环保力行,共创绿色未来
实践团精心策划的“垃圾奇妙大冒险”主题活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趣味实践。通过生动有趣的环保动画片引入,孩子们认识了不同垃圾的“家”。随后的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化身“环保小卫士”,手持画有各种垃圾的卡片,争先恐后地奔向对应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桶。“电池是有害垃圾!”“香蕉皮要放厨余垃圾桶!”清脆的童音伴随着欢快的笑声。实践队员介绍:“活动设计注重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分类知识,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课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提醒家人一起做好垃圾分类。从课堂认知到生活实践,环保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图为学生们认真观看以动画切入的环保教育视频 蒋佳乐 供图)
梅渚镇黎明村村民委员会与巢湖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携手同行,以丰富实践回应新时代教育需求,不仅为乡村儿童搭建了知识学习、文化传承与品格塑造的平台,更以创新形式推动教育、文化、生态等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开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通讯员 陈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