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7 月 5 日,巢湖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的十余名成员,前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五猖” 的重要传承地 —— 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的五猖馆,开启了一段深度调研之旅。
7 月 5 日,巢湖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的十余名成员,前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五猖” 的重要传承地 —— 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的五猖馆,开启了一段深度调研之旅。此次调研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非遗世界的大门,让成员们亲身感受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
梅渚镇,因 “跳五猖” 而增添了神秘的文化色彩。“跳五猖” 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源于胥河沿岸村民对西汉治水英雄张渤的纪念,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愿,逐渐形成了这一独特的民间傩舞。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跳五猖” 承载着先辈们的美好期许,于 2014 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非遗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默默诉说着当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当服务团成员踏入五猖馆时,非遗传承人周国平会长早已在此等候。作为深耕 “跳五猖” 传承多年的资深人士,周会长对非遗文化满怀热忱。他首先拿出金猖神头套,向志愿者们介绍:“这个清代的头套采用脱胎漆器工艺制作,每一道纹饰都蕴含着驱邪的寓意。” 他进一步解释道,五猖代表着五行概念,而这尊金猖头套已传承了三百多年,其每一道纹路、每一处工艺,都是岁月沉淀的见证。
(图为会长介绍五猖头套 蒋佳乐 供图)
成员们的目光随后被馆内陈列的 13 身表演服饰所吸引,其中东猖神战甲上绣制的二十八星宿纹样尤为引人注目。大家凑近仔细观察,只见针线勾勒出的星宿图案栩栩如生,红、绿丝线相互交织,针脚细密且平整,仿佛将浩瀚星河融入了这人间的表演服饰之中。
实地观看 “跳五猖” 表演,给成员们带来了视觉与文化的双重震撼。表演中的阵法巧妙融入了阴阳五行哲理,如 “五行相克阵” 的刚柔并济、“四象护生阵” 的神兽意象呼应,尽管未对具体招式进行详细描述,但通过舞者们默契的配合,清晰地展现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这项传承了五百多年的民俗表演,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保留着古朴厚重的风格,每一次阵型的变换、每一步步伐的移动,都仿佛在诉说着沉淀已久的东方智慧。
“跳五猖” 的影响力早已超越梅渚镇的地域范围。它多次在各类文化活动中亮相,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学术界也从历史、艺术、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在学术期刊和研讨会上,关于 “跳五猖” 的剖析与解读成果丰硕。在两岸文化交流中,“跳五猖” 更是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 2025 年 6 月的 “江苏・南京台湾周” 活动中,“跳五猖” 表演团队与台湾民俗表演团队同台演出,两岸舞者通过各自的民俗艺术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文化的共鸣跨越了海峡。
(图为历年五猖表演照片和锦旗 蒋佳乐 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巢湖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成员们从踏入五猖馆开始,通过聆听传承故事、观看表演、见证传承实践等环节,逐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脉络。他们不仅感受到梅渚镇对 “跳五猖” 保护的重视与具体措施,也察觉到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短缺等挑战,同时也看到了年轻学员加入带来的希望。当团成员离开五猖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建筑上,他们期待着在保护传承的推动下,“跳五猖” 这一非遗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人聆听其跨越百年的文化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