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红音传薪”志愿服务队于7月1日至2日,组织 6 名队员前往淮南市寿县开展了以“寻迹楚都 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上图为参观小甸集特支纪念馆 摄影 宋蝶玉)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红音传薪”志愿服务队于7月1日至2日,组织 6 名队员前往淮南市寿县开展了以“寻迹楚都・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让队员们在楚文化与红色历史的交融碰撞中,深入感悟精神传承的力量,同时也为红色文化和地方历史的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上图为队员采访参观者 摄影 宋蝶玉)
探源楚韵:在文物中触摸历史脉络
7月1日,团队首先来到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细致引导下,队员们近距离观赏了新石器时代陶器、春秋战国青铜重器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生动勾勒出楚文化的千年发展轮廓。
期间,队员们还主动对博物馆内的参观者展开调研,围绕 “楚文化认知”“红色历史传播” 等话题与参观者交流,收集公众对于文化传播的建议。通过与文物 “对话”、与群众交流,队员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寿县地方文化底蕴的认知,也为后续更好地开展文化传播工作积累了素材。
(上图为听演讲和参观时拍摄的照片 摄影 宋蝶玉)
7月2日,团队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庄严肃穆的小甸集特支纪念馆。馆内 “革命火种”“星火燎原”“热血斗争” 等展区,通过泛黄的照片、珍贵的手稿文献等实物,系统展示了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创立历程。
讲解员以深情的讲述,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娓娓道来。在 “热血斗争” 展区,队员们驻足于先烈遗物前,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信仰不懈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真切感悟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强大信仰力量。这种跨越年龄的历史讲述,成为红色基因在代际间传承的鲜活注脚,让队员们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上图为拍摄的古代陶杯 摄影 宋蝶玉)
此次寿县之行,“红音传薪” 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在楚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探寻历史根脉,在红色圣地的精神洗礼中坚定理想信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用青春之声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文:国玉杭、贾送宽 供图:宋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