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保持战略定力,凝神聚力办好自己的事,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向好态势。4月份多数生产需求指标同比增速提升,就业物价总体保持稳定,服务业和消费恢复较快,供需双侧恢复趋向均衡,市场主体信心持续回升。
人民银行5月19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显示,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当前最火爆的交易是‘做多中国股票’。”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援引一份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报告时这样报道。
一边是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另一边我国住户部门的存款规模却大幅飙升。居民存款成了最近大家热议的话题。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就增加了6.2万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事实上,2022年居民存款就已经大幅增长,去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17.9万亿元,比2021年的9.9万亿元多增了8万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大约增加了4.09万亿,定期存款增加了13.81万亿。
中国人民银行10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初步统计,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多项数据超出预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表示,1月份金融数据实现“开门红”,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出境游咨询量和订单量暴增、多个省份包机出海抢单、企业外出洽谈业务积极性高涨、多个外企投资项目已经提上日程或者开始动工……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的活力正在加速释放,前景光明的中国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3日讯 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382,较前一交易日下调252个基点。
2022年,中国经济顶住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叠加带来的压力,发展迈上新台阶,就业物价总体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交出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成绩单。综合各方面表现,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优等生”。
2023年开年以来,大额存单市场热度上升,不少银行的大额存单甚至出现“抢购”“售罄”的情况。
有银行理财经理表示,最近银行大额存单比较火爆,一天6亿元额度上架,20分钟售罄。目前大额存单额度很少,即使提前预约,也未必能买到。
过去一年,我国积极应对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通过出台落实振作工业经济系列举措,全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工业经济有效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新的一年,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怎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怎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